新世纪年中国档案学高等教育发展管窥
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其目标是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1]。因而,档案学高等教育水平势必是影响我国档案学科、档案事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沿循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在21世纪20年的演进轨迹,明确其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模式、教师梯队、学生就业等现状,对于探求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1 新世纪20年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演进
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发现,2000年,全国共有27所高校开设了档案学专业,其中有11所高校设置了档案学专业硕士点,1所高校设置了档案学专业博士点[2]。截至2020年4月10日,全国开设档案学专业的高校数为44所,其中招收档案学硕士研究生的高校28所,招收档案学博士研究生的高校5所,设置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的高校共10所。但该专业为一流学科建设的高校仅有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和南京大学3所,我国的档案学高等教育质量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要提升档案学高等教育的质量,培养出优秀出色的档案人才,档案专业师资是关键。据统计,新世纪以来,档案学专业教师正高级、副高级职称人数均有增加,中级及以下职称人数减少,硕士博士所占比例大幅增加,本科学历教师占比减少,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档案学教师的人员结构不断优化。但同时应注意到,在“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高校招聘门槛过高与档案学高学历人才输出偏少这一矛盾可能是造成目前档案学专业教师数量增长缓慢、高级职称教师平均年龄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必须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
基于上述开设档案学专业的高校数量及师资力量变化,加之所属院系的调整导致专业资源的重组与整合,以及受国家扩招等政策影响,新世纪以来档案学专业的招生规模也呈现出明显波动。总体来说,2000年至2019年,全国开设档案学专业的院校招收的档案学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稳步增加,博士研究生的总人数有所减少,且各高校招生数量极不平衡,第一志愿报考率低,生源情况不容乐观。如何加强档案学科的内涵建设,通过有效的宣传手段和适当的职业情感教育,提升档案学科的社会认知度,值得我们思考。
高校档案学科研工作主要包括出版专著,撰写教材,发表论文,承担国家、省、市等各级别科研项目数等。从科研工作情况来看,档案学领域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专业人才承担的国家重点项目较少,应更加注重理论建设及其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学术影响力。
21世纪初,档案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包括各类档案馆)等,就业率一直很高。就毕业生去向而言,一方面选择升学的毕业生比例逐年升高,一方面社会对档案学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而选择就业的毕业生很大部分青睐企业,但企业却对其满意度较低[3],高校是否应适当调整档案学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适应社会对档案学人才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笔者将在下文进行详细阐述。
2 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2.1 档案学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低,调剂比例大
应正确处理拓宽专业口径与强化专业教育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学科定位,加强横向和纵向合作,引入职业情感教育,扩大宣传引导。
从全国范围来看,档案专业的第一志愿填报率不容乐观,调剂录取的比例较大。有学者统计了部分高校2009年档案学专业本科第一志愿率约为34.0%,2010 年约为38.0%,2011年约为38.0%,均比2005至2008年的第一志愿率低[4],而2013年更是降至29%[5]。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本专业兴趣冷淡,目标不明,导致毕业后选择改行而不再从事档案相关工作。这一方面是档案学的学科归属不稳定,社会影响力较小,学生对其缺乏前期了解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没有使踏入档案学领域的学生甚至一部分档案学教师,通过档案学术成果宣教、档案工作实践等方式,建立档案职业情感,让其真正了解、关心自己的专业价值。只有树立学科意识、维护专业尊严,才能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档案专业的学习[6]。国家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设置于“管理学”门类下,是本着拓宽专业口径、扩大学生就业面的考虑,但并不意味着档案学与如工商管理等其他老牌的管理科学相比学科价值不高。档案学人自身应将档案学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内容、研究内涵及外延通盘考虑,进行顶层设计,在区分培养层次的基础上,探讨形成较为明确的学科定位,进一步强化档案教育的专业性,提升学科在管理科学中的存在感。其实,由上文可以看到,档案学专业的就业率一直很高,完全没有必要妄自菲薄,笔者查阅近年来的相关数据,2017—2018年,在教育部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发布的专业就业率排名中,档案学作为信息管理类学科排名均在前十行列。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