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学通讯

西安临大学籍档案见证柳青的文学创作之路

 

俄文先修班肄业的著名作家柳青扎根皇甫,千钧莫弯;方寸未死,永在长安。这是长安人民写给这位作家的挽词。他本是陕北人,但却在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叫皇甫的村子里住了14 年;他本是功高位显的大作家,却情愿深入最基层,与劳动人民打成一片,结果成就了一部永垂青史的《创业史》。他就是著名作家柳青。他于1937 年进入西安临时大学(由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等西迁合组成立,后更名为西北联合大学,与西南联合大学并列成为战时两个重要的大学联合体)法商学院俄文先修班学习一事,向无任何文字证明,而这一段学习经历不仅是其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而且是柳青开始专职文学创作的重要转折。然而在当前的一些介绍中,对这段历史模糊不清,而且将学校名称误写为西北临时大学,基于此,对这段历史进行阐述和挖掘是必要且重要的。

近日,笔者在整理编撰国家档案局资助项目《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档案史料选编》(461)期间,在陕西省档案馆保存的西安临时大学后继院校国立西北大学的档案中,发现了学校未收到柳青预交的第二学期学费而致函陕西省教育厅和陕西省银行查询的文档,以及学习期间相关课程和教师的档案。这些档案的发现,不仅证实了柳青简短的大学学习经历,更是从其入学动机和当时的师生关系中,可以再次清晰地展现其步入革命文学创作之路的心路历程。以此出发,反观柳青《创业史》表现出的对于合作化运动的肯定,是否可以说柳青的大学生涯对《创业史》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理论或思想上的先期准备的意义。

柳青(1916—1978),原名刘蕴华,陕西吴堡人,当代著名小说家。笔名柳青是他于1935 年在上海《中学生》文艺季刊第2 卷第2 号上发表散文《待车》时开始使用。柳青兄弟7 人,姊妹2 人,大哥刘绍华是一位毕业于北京大学的革命家和教育家,也是吴堡县历史上的第一位大学生,每次外出活动,他都把柳青带在身边,这对于柳青走上革命道路和从事革命文艺工作起到了很大启蒙作用。1928 年,12 岁的柳青就参加了因济南惨案而引发的在陕北米脂举行的示威游行,从而踏上了革命运动的道路,同年5 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 年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1937 年考入西安临时大学法商学院商学系俄文先修班学习,1938 年西安临大南迁时未往,而选择奔赴延安,从而开始了专职的文学创作之路。1952 年起在长安县皇甫村扎根14 年,深入农村,体验农民,靠着丰厚的生活积累最终创作出巅峰之作——《创业史》。

一、柳青就读西安临大法商学院商学系俄文先修班的档案及大学学习经历

西北大学致函陕西省教育厅催查刘蕴华二十六年度第二学期救济费36 元的公函:函复陕籍生刘蕴华二十六年度第二学期救济金三十六元本校迄未收到,请查照为复由。

(中国民国二十八年陕一〇九字第2170 号)

贵厅本年三月二十六日会字第三九〇三号函令开:“以陕籍生刘蕴华二十六年度第二学期救济金三十六元係由陕西省银行汇出。迭经询,据该行人称,此款已经汇校。”等由。准经查,该款本校迄未收到,勿请就近问陕省银行查照见复,已清手续为荷。

此致 陕西省教育厅。西大二十九、陕三四

1934 年柳青考入西安高中后,由于视野的开阔和阅读内容的丰富,进一步激发了文学创作的兴趣,特别是自幼比较向往的进步文学,为此便开始自学俄文并不断向国内介绍和翻译苏联文学作品。高中毕业后柳青考入由平津等地高校内迁至陕西合组而成的西安临时大学法商学院法商系俄文先修班继续学习。

据柳青女儿刘可风编审介绍:“临大的考试很全面,(柳青)上高中时,由于学习偏科严重,第一次未被录取。经过短期补习,很快又参加了第二次考试,被录取了。1937 年11 月间,他进入了西安临大俄文先修班学习。”[1]38

关于其在校学习的具体时间,柳青自己在其《自传》中说:“七七事变后,大学未考成,与流亡学生一同跑回西安。十天后,任西北文化日报副刊编辑(当时还是杨虎城的报,李子健任社长兼主笔)。两月后,考上搬到西安的临时大学(师大、平大、北洋工学院联合),入原平大俄文先修班,编辑位子让给刚从上海逃难来的叶以群。1938 年四月,学校南迁,省委组织部要我随校去,第一学好俄文,第二做学校支部工作;我不愿意。我要求去延安,从事文学工作。”[2]4

上一篇:吴宓档案中的红学资料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