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夺冠》,重新发现女排精神∣学通观点
“分享年轻的观点。”
欢迎关注学通观点
分享你的时代态度
电影《夺冠》(原名《中国女排》)上映,引发了一场关于女排精神的回想与讨论。
十一长假前,《中学时事报》曾号召读者与父母一道,重温女排故事里的爱国之心,随后,我们收到了许多同学的来稿,聊起了他们看过《夺冠》后的感受。
女排精神,就在我们身边
影片一开始便是重重的沉闷的击球声,单调刺耳得令我惶恐不安,“咚咚”的排球撞地声就像是有什么东西狠命地以火星撞地球的势头撞击在我的心头,引起我心脏与灵魂的共振。
80年代的女排,苦得让我揪心。别的国家队有电脑分析数据我们没有,就拉高球网豁出命来练,软骨磨得全是血跪倒在地教练发的球仍一个个砸过来,丝毫不手软。
因为,我们没有退路,所以,我们只能孤注一掷。
女排的输赢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代表了国家的实力,当时的我们太落后了,无论是在科技上还是体育上,太需要一次振奋人心的胜利来激起华夏子女的国家信念感,带动神州大地的精神共鸣,增强中国的凝聚力,引领中国人民攀上新高峰。
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在国际上取得的任何成就都显得至关重要,国际地位仍需稳固,国际关系仍需维系,中国女排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心中有信念 掌中有力量。”
她们身上背负着沉重的民族的信仰与国家的期望,她们狠练,硬练,苦练,正是这样艰苦卓绝的奋斗,磨练了她们的意志,培养出了第一批“女排精神”的塑造者与践行者,造就了中国的第一次夺冠。
女排精神,并不是顽强拼搏,团结协作,永不言败这几个干巴巴、冷冰冰的词就能形容和概括的。它践行在女排队员们的每一次击球里、每一次训练里、每一场比赛里,它都与女排融为一体,生死不离。
几十年来,中国女排一路拼搏,为国争光,一路跌跌撞撞,有高峰也有低谷。
但是,不论在哪个时代,女排精神都已经深刻进中国人的血液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有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共同情结。
女排精神,不仅仅是女排比赛中的赛场精神,更是中国人心中的一股信念,无论输赢,女排精神始终都在,因为,它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时代拼搏的印记。
1981年的女排夺冠离我们十分遥远,连父母都未必有印象,惟有在电影和纪录片中才能感触与体悟当时全民上街举国欢庆的盛大场面。
而新一代女排姑娘们2016年在里约的伟大胜利,却的的确确在我们这一代惊起滔天巨浪,延续和强化着我们对这支队伍和“女排精神”的认知和感情。
如今,女排精神已经完完全全地深入人心,每个人都在无意间多多少少地践行着女排精神。
身为莘莘学子中的一员,当你面对恒河沙数的难题,刻苦钻研,迎难而上,不抛弃不放弃,这不就是女排精神的体现?当你在运动会上挥汗如雨,勇攀高峰,为班级荣誉而战,这不就是女排精神的体现?当你在钢琴考级前夕矢志苦练,挑战自我的极限,以呈现出最好的效果,这不就是女排精神的体现?
渐渐地,你就会发现,女排精神并没有那么高高在上、难以触及,它,就在我们身边。
文/韩柳若(北师大二附中)
从为国而赢到为自己而赢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百废待兴,初醒的中国太需要一个机会来鼓舞迷茫的人民,来向世界证明我们的前路充满光明;而体育竞赛,尤其是富有国际影响力的大球项目竞赛无疑是最直接有力的方式。
于是中国女排就承载了一国之希望:各方面条件皆不如人,那就通过近乎残酷的训练来提高技术、培养配合、磨练意志。
女排姑娘们每天的训练都是在磨损已千疮百孔的身体,挑战信念的极限。训练场的墙上布满的扣球时球凿出的圆坑便是“多少苦与泪,打碎了往心里藏”的最好见证。
她们不能放弃,也没有放弃的机会。她们为赢,为赢国家荣耀。这时代的女排精神,是风雨中斩破荆棘阻挠,承华夏为不灭之信仰。
然而这也反映了当时国家的不自信。“为什么我们这么看重一场排球比赛的输赢呢?因为我们国家的内心还不够强大,我们不自信。”
影片中中国与日本女排比赛时,每失一分,电视机前的国人群众则骂骂咧咧“中国女排输了”;而每得一分,则欢呼声震耳欲聋,人们互相拥抱,振臂高呼“中国女排赢了夺冠了”……这某种程度上是过于在意“赢”的一种表现。
下一篇:没有了